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

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朗读

清时有味是无能,闲爱孤云静爱僧。

欲把一麾江海去,乐游原上望昭陵。

译文

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,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。

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,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。

注释

吴兴:即今浙江省湖州市。乐游原:在长安城南,地势高敞,可以眺望,是当时的游览胜地。

“清时”句: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,自己所以有此闲情。

一麾(huī):旌旗。

昭陵:唐太宗的陵墓。

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50年(唐宣宗大中四年)将离长安到吴兴(今浙江湖州)任刺史时所作。杜牧,一心想报效国家。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,职位清闲,难有作为。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,所以这次请求外放,得到批准后,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。

  在唐人七绝中,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,以赋、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,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。杜牧这首诗采用了“托事于物”的兴体写法,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,称得上是一首“言在此而意在彼”、“言已尽而意有余”的名篇。

 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,而且具有政治、军事才能,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。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,投闲置散,无法展其抱负,因此请求出守外郡。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,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。诗从安于现实写起,反言见意。武宗、宣宗时期,牛李党争正烈,宦官擅权,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,根本算不上“清时”。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“清时”,而且进一步指出,既然如此,没有才能的自己,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,这是很有意趣的。次句承上,点明“闲”与“静”就是上句所指之“味”。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,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,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。

  第三句一转。汉代制度,郡太守一车两幡。幡即旌麾之类。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。这句是说,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,所以想手持旌麾,远去江海。(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,东南是东海,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。)第四句再转。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,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。古人离开京城,每每多所眷恋,如曹植诗:“顾瞻恋城阙,引领情内伤。”(《赠白马王彪》)杜甫诗:“无才日衰老,驻马望千门。”(《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》)都是传诵人口之句。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、城阙,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,而独望昭陵,则是别有深意的。唐太宗是唐代、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。他建立了大唐帝国,文治武功,都很煊赫;而知人善任,惟贤是举,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诗人登高纵目,西望昭陵,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,自己闲静的处境来,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。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,说到望昭陵,戛然而止,不再多写一字,但其对祖国的热爱,对盛世的追怀,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,无不包括在内。写得既深刻,又简练;既沉郁,又含蓄,真所谓“称名也小,取类也大”。

杜牧

杜牧(公元803-约852年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汉族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唐代诗人。杜牧人称“小杜”,以别于杜甫。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,故后世称“杜樊川”,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

杜牧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自缘举世弃君平,宁为莼鲈忆季鹰。

不识将军何用揖,元非进士底须称。

()
金幼孜

玉堂清切地,潇洒出氛埃。雨点疏疏过,天香冉冉来。

隔花莺历乱,近水燕飞回。朝退有馀暇,新诗取次裁。

()
弘历

展豫巡嵩洛,回銮奉寿康。三呼遐算祝,九曲瑞符彰。

不狩安知外,惟勤所戒荒。凤楼五云表,蔼蔼萃千祥。

()

逃吴辞楚无家住。解宝剑赠津父。十年间隶越鞭荆,怒卷秋江潮雨。

想空城组练三千,白马素车回去。又逡巡月上波平,暮色在烟光紫处。

()

峰峦一抹衬秋晖,古木萧疏露翠微。猿抱悬崖千丈啸,鸦栖落叶半天飞。

梵音泉石心思彻,诗境匡庐面目违。绝顶百围吟远籁,尚留红树带霜肥。

()

浮峤千峰郁翠盘,北堂开处对巑岏。囊馀鲍氏珍珠黍,地有何姑云母丹。

琪树舞风回色鸟,玉笙吹月下文鸾。遥知邓岳多仙侣,碧海觞飞玉露漙。

()